猝死,你知道多少?

2024-05-05 14:47

1. 猝死,你知道多少?

        随着35岁演员高以翔在录制浙江卫视《追我吧》节目时心源性猝死消息出来之后,人们除了惋惜年轻生命的突然离去之外,各类娱乐节目的录制因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成为了众矢之的。“猝死”,这个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也被提到面上讨论,而“心源性猝死”这个词也反复出镜,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引发了不少人的焦虑。
  
        而我,早在大学时期就让这个词,重新定义了生命的意义。同届中文系的一位女同学在非典期间猝死,至今还记得她在篮球场上英姿飒爽的身影;次年,新闻系的小学弟也在某个夜晚心源性猝死,他憨厚高大的模样,对我恭恭敬敬的样子,久不久和我唠嗑开玩笑的表情还时常飘荡在脑海中。他们都是和我有交集的人,他们都是我熟悉的人,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因“猝死”永远定格在学校的宿舍里。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猝死的案例不在少数,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病率为41.84/10万,每年的心源性猝死约54.4万例,相当于我国每天约有1500人发生猝死,全球最多,而且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
  
        临床上,猝死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心源性猝死,包含脑出血等等;另一类是心源性猝死,占到猝死的70-80%。
                                          
          那么,什么是心源性猝死?它离我们有多远?又该如何预防呢?遇到的时候要如何救治呢?
  
          心源性猝死  (  SCD  ) 顾名思义是因为心脏疾病引起的一种死亡。这种心脏疾病引起死亡分为心肌梗死或者恶性心率失常。心肌梗死一般是心脏血管我们叫做冠状血管堵塞导致相应的心肌供血阻断,心肌坏死造成心脏的损害,不能进行正常的心脏工作而造成的这种危害,导致患者的死亡就叫做心源性猝死,是心肌梗塞造成的。另外,心脏恶性心率失常,比如房颤、室速、室扑、甚至室颤等恶性心率失常,导致心脏血液动力学出血严重障碍,不能满足全身的血液供应导致的死亡也是心源性猝死。简单的说,心血管系统问题导致的猝死被称为“心源性猝死”。
  
                                                            与  猝死  擦肩  ,  年轻人被“盯上” 
  
         人们往往觉得猝死的高危人群是老年人,但专家表示,目前中年人乃至年轻人也成为猝死的高发人群。此外,不同于人们认知的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此前多数从未被确诊过心脏疾病。猝死,看起来离我们年轻人很遥远,但它其实就隐藏在我们的身边。
  
        2016年中山大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该校法医中心尸检的一千多宗心源性猝死病例中,主要的受害者是中青年男性,老人的比例反而没有那么多。
  
        今年6月29日晚,32岁的北京同仁医院的眼科医生王辉,在家中突发心脏骤停,送医院抢救3个小时,6月30日凌晨,不幸离开了人间。
                                          
          据统计,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是40岁~50岁,其中,男性猝死风险是女性的4倍~5倍,但女性在绝经后患病风险也会增加。此外,无论男女,猝死的发病年龄都呈年轻化趋势,30岁猝死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
  
        长期熬夜、暴饮暴食、压力过大、烦恼过多、过于要求自己等,都有机会引发猝死。这在白领、明星、企业家中最为常见,他们的工作压力大使交感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加上普遍的应酬多,高脂、高胆固醇食品的摄入,大量饮酒、过量运动,过度吸烟,忽视体检,往往就会增加猝死几率。
                                          
           一、长期熬夜,“猝死”推手 
  
         熬夜和猝死有关系吗?熬夜会导致生物钟紊乱,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使心跳加速,引发室速、室颤。
                                          
         短时间内熬了几天夜,加了几天班,顶多加重你的黑眼圈,补补觉,调理几天,你依然可以生龙活虎、意气风发,走路带阵风。但可怕的是长期作息不规律,会导致大脑等重要器官处于供血不足的缺氧状态。体验过熬夜通宵的人都知道,隔天不补觉,常常会心跳过快、两眼发黑,持续性的睡眠不足,还会促进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的发展,而高血压、肥胖或代谢综合症等疾患恰恰是诱导心脏病发作的因素。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进行的一项荟萃研究就发现,睡眠时间小于等于6小时或者5小时,都与高血压风险增高有关,而每晚睡眠时间不超过5小时的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是6-8小时睡眠的人的2.3倍。
  
          二、工作压力大,引发“猝死” 
  
        如今不少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凭着一腔热血,为了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为了自己将来的成就、甚至为了自己能有所谓的经济自由的生活,无所谓996再加上通勤时间,透支身体努力工作。使得精神压力让全身内分泌发生改变,导致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加,从而引起血管收缩、心跳加快、心脏负荷增大等,并导致心肌缺氧。殊不知心肌缺氧过于严重时会导致心绞痛、心梗发生,甚至发生猝死。
                                          
         三、 吸烟喝酒,加速“猝死” 
  
        虽然很少有人因为抽一根烟突然心脏猝死,但吸烟对于心脏的损害是长期且顽固的,一天一包甚至几包烟,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可想而知,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风险是常人的3倍。
  
 
  
                                          
         酒精,对心脏伤害极大,过量饮酒以及喝咖啡,会让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是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而过量摄入酒精。很容易引发心肌坏死,久而久之导致心脏衰竭、心跳骤停。
  
        虽然在中国烟酒是桌上的礼仪文化,很多时候不可免,但无论如何,都要有节有度,尤其是心脏不好的人更是要少饮酒、少喝咖啡、少抽烟,以不引起心脏不舒服为宜。
  
          四、缺乏锻炼,触发“猝死” 
  
         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和办公室“久坐族”,出行不是“坐”汽车就是“坐”地铁,500以外的超市直接网上外卖。不愿意走路,严重缺乏锻炼,大腹便便的年轻人随处可见,他们在享受“坐”得舒坦的同时,却忘了要防止“坐”以待病、甚至“坐”以待毙。久坐不动触发人体内新陈代谢的改变,影响脂肪代谢,减弱酶的活性,使得血压、血脂、血糖不同程度的升高,而这些都是易患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
                                          
          五、过量运动,导致“猝死” 
  
         首都体育学院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的阎守扶教授曾说过:猝死是威胁运动员生命的“隐形杀手”。
  
         中国女排“五连冠”时期,美国著名女子排球运动员海曼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在球场上;
  
          2001年,中国男排名将朱刚在训练场上猝死;
  
          2003年6月国际足联联合会杯的比赛中,喀麦隆球星维维安-福在周围没有其他球员的情况下突然倒地,随后医生证实维维安-福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已经死亡;
  
          2016年,朱婷前队友、河南女排队长霍萱因心梗抢救无效在郑州去世,年仅28岁;
  
          2017年6月,中甲球队北京北控队(现北体大队)科特迪瓦外援蒂奥特在训练时,突然就倒地不起出现昏厥,当晚蒂奥特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这些例子看得人心生恐惧,剧烈的运动,会出现缺血性胸痛,容易引发缺血,继而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甚至引起心血管系统或脑部血管畸形和心肌疲劳,导致身体内部器官的畸形,如果不做专门检查无法发现,某一次的运动或运动的负荷强度便成为“导火索”,引爆那颗“定时炸弹”。
  
        长期接受训练的运动员都如此,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更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剧烈运动会影响到心脏健康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运动的强度与体育锻炼的方法讲究“度”,不要轻易超越上限。尤其是连续加班之后、精神状态不佳或者大病初愈之后的锻炼更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引发心慌呼吸困难等表现,减少引起心脏性猝死的问题。
  
         六、膳食结构不合理,增加“猝死”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习惯变得越来越不健康,尤其年轻人,早餐不吃,中午外卖,晚上火锅,工作一忙就用零食充饥,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来顿啤酒+炸鸡,逢年过节、会餐就胡吃海喝.....
  
         却不知自己的每一次胡吃海喝,都有可能在死亡的边缘疯狂试探!
                                          
 
  
  
        暴饮暴食、胡吃海喝往往导致人身体要么营养过剩,要么营养极度缺乏,再不然就是残留重油、重盐、重调料的食物。长期的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血脂异常,血栓形成,增加猝死风险。
  
         我国医案典籍中有许多关于餐后猝死的记述,即所谓“饮食失常,以至亡命”。    
  
        年轻人不要以为自己年轻,就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或许你的身体还不如一个中老年人身体好。所以,一定要定期体检,改善生活习惯,做到饮食有节,切忌暴食暴饮。
  
                                                                              与死神赛跑,把握黄金  4分钟 
  
         虽然心源性猝死“来势汹汹”,但仍有迹可循。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曾庆介绍,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胸闷、胸痛、憋气、心慌,有些人会感到左肩背部疼痛,上腹部疼痛、咽喉痛、恶心呕吐,甚至牙疼等。
  
         侯耀文先生在猝死发生前曾经有过恶心、食欲不好等症状;王洪礼教练生前并没有任何心脏病史,但在去世的前两天,自己感觉心脏有点不舒服,家人提醒他去检查,他也没有在意,结果酿成了惨剧。
  
         数据显示,心脏骤停超过4分钟脑组织会发生永久性损害;超过10分钟就会脑死亡。心脏骤停最重要的抢救,在于复苏时间第一目击者能否进行有效的抢救措施将决定患者的整体预后及抢救成功率。
  
         因此,在心源性猝死急救中有“黄金4分钟”“白金10分钟”的概念,即心脏骤停4分钟后大脑将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而时间超过10分钟即使病人抢救回来,也很有可能是成为植物人。
  
         有多少人在看到身边人突然倒下时,觉得最可靠也最常见的反应大概是打120?可是对于脏骤停的人来说,救护车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15分钟等来的救护车,给心脏骤停的人带来的只能是死神。
                                          
        《健康直通车》栏目曾经播报过一条新闻:一名年轻女乘客在首都机场的摆渡车上突然晕倒,心脏骤停,没了呼吸。万幸的是,同车的7名医生及时出手相救,姑娘与死神擦肩而过。
  
        无独有偶,一个清晨,北京广安门医院附近一名50多岁的男士晕倒,意识不清。人群中冲出两名护士,即刻跪在地上为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患者恢复呼吸后被送到医院,被诊断为冠心病。类似这样的事件总在发生,但不是所有的心脏骤停的人,都能如此幸运得到及时抢救。
  
        心源性猝死之所以如此难以防范,重要的原因在于高达87.7%的心脏骤停事件发生在医院以外,在最需要专业医疗救助时往往得不到专业救助,即使在健全的急救网络社区内,急救人员也很难确保每次在获得报告后4分钟之内到达现场。
  
        等不到救护车怎么办?路人来救。这才是大部分情况下,心脏骤停最有效的救助方式,如果身边的第一目击者立即心肺复苏施救,存活率就可以提升两倍到三倍。     
  
        若遇到有人突然倒地、意识不清这样的情况,应该怎样急救? 
  
        首先要判断这个病人有没有自主呼吸。看胸口有没有起伏,口鼻有没有气流,如果没有呼吸,或者呼吸非常弱、应该立即采取胸外按压。按压的位置是两个乳头连线的中点,一只手的掌根放在上面,另一只手交叉放上,手臂垂直,用整个上半身的力量往下压。按压三十次之后,检查病人的呼吸道是否已经通畅,然后做人工呼吸。
                                          
 
  
                                          
        这种能救人命的技能其实并不复杂,心肺复苏无需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昂贵的医疗设备,普通人就可以很容易地操作。但在中国,只有27%的中学生通过电视与书籍知道心肺复苏,但并没有受到过正规强制训练。全国经历过心肺复苏培训合格的公众仅有1000万,不到全国人口的1%。
  
         除了早呼救、心肺复苏,还可以使用救命神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专门用于除室颤(心室颤动),心源性猝死的患者70%都是心室颤动,这个时候有效地除颤,病人就更容易抢救过来。
                                          
         美国从1995年起,就立法展开了“公众可获取的除颤仪”计划,在公共场所安置AED,并鼓励非专业人员接受培训从而能随时使用AED。而在中国,截止2016年,公共场合配备的AED设备数目不超过1000台。尽管后来有所增加,但也只在上海、北京、杭州、广州、珠海、昆明、哈尔滨、成都等城市的部分重点公共场所有,且数量完全无法满足需求。而目前不仅AED的普及率令人心焦,即便是在有AED的地方,也不见得就有人敢使用它来抢救人。
  
         2015年8月16日,一位旅客在北京首都机场因心脏骤停倒地,救命神器AED虽然近在咫尺,最终却因无人敢用而死亡。首都机场早在2006年在二号航站楼内安装了11台AED急救设备,2019年已经达到69个,却成了摆设——不是不用,而是不会用、不敢用,大家都觉得救活了好说,万一用了救不活麻烦。
  
         AED的使用方法并不难,除颤器拿出来之后,会有语音提示,让你放在病人的胸口,它会自动分析病人的心电活动是不是心室颤动。如果是,它会自动帮助病人除颤。如果不是心室颤动,那AED就不能发生作用。我们仍然需要用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方法进行救治。
  
         Anyway,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是独立的,扮演着各种角色,服务者其他群体,若不幸降临,受影响的除了自身还有与之相关联的群体。负责任点说,人活着既要为自己而活,也要为他人负责。因此,要适当的注意劳逸结合,适当的调整生活习惯,适当的注意膳食结构,适当的减压放松心情。
  
         结束语:人生就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只有珍爱自己的生命,才能在生命结束的时候知晓自己写的是虚还是实;只有珍爱自己的生命,才有机会书写更多绚丽多彩的美好篇章。
  
 (以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猝死,你知道多少?

2. 猝死的问题

从医学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潜在的基础性疾病,少数与神经体液调节障碍有关。目前的医学研究表明,猝死者中大约有80%是心源性猝死,此外,脑出血、肺栓塞甚至支气管哮喘都会导致猝死。
为什么年轻猝死者的比例会有所上升?罗怡分析,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的环境、饮食变化、生活工作压力增加。导致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巨大,从而使潜在疾病的危险因素增加。此外,中青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等心脏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明显升高,与之相关的猝死风险也有所增加。不少中青年人心脏可能很早就出了问题,但自己不知道。在这种状况下如果依然加班熬夜、过度劳累、生活方式不健康,相当于给本来已经虚弱的心脏施以重拳。
  专家表示,预防猝死首先要做到定期体检,建议年龄40岁后,每年至少做一次心血管的常规检查。工作中要注意调整节奏,适当休息放松,不要长期熬夜,避免过度劳累。气温变化时注意保暖,并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3. 猝死的情况

 1、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可以迅速出现休克、昏迷,以致猝死。 
  2、脑出血:高血压病患者易患脑出血,出血积存在颅内,无法排出,压迫脑组织而致猝死。 
  3、肺栓塞:瘀血形成血栓,栓塞在肺动脉而猝死。 
  4、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暴饮暴食、酗酒是发病原因。造成胰脏出血坏死,外溢,发生自体消化所致。 
  5、哮喘:哮喘病人在某些刺激物的侵袭下,突发呼吸道强力收缩,进而不幸丧命。 
  6、过敏:青霉素、普鲁卡因易引起药物过敏。造成病人过敏性休克死亡. 
  7、猝死症候群[1]:此病多见于年轻人(17~40岁),死前各项检查均正常。原因可能与钠离子通道代谢异常有关。 
  8、葡萄球菌性暴发性紫癜:临床表现为在呼吸道感染康复过程中,突然发生病情恶化,病人多死于中毒性休克。 
  9、毒品:某些药品过量,也易造成猝死. 
  10、心源性和非心源性疾病:前者最常见,特别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为多见,少见有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夹层、低血钾、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及主动脉瓣病变、二尖瓣脱垂综合征药物、电解质紊乱等所致长Q-T综合征等.
 
死因分类
  1、心血管疾病猝死(冠心病等), 约40-50%; 
  2、呼吸系统疾病猝死(支气管哮喘等), 约16-22%; 
  3、神经系统疾病猝死(脑血管疾病等), 约15-18%; 
  4、消化系统疾病猝死(消化道出血等), 约8-10%; 
  5、泌尿生殖疾病猝死(异位妊娠等), 约5-10%; 
  6、其他疾病猝死(过敏及猝死综合征等),约5- 8%[2

猝死的情况

4. 我会猝死吗

你好。一般没有过度劳累。天天熬夜是不会猝死的【摘要】
我会猝死吗【提问】
你好。一般没有过度劳累。天天熬夜是不会猝死的【回答】
您好我是高中生 前天熬夜到4点 6:37左右起床 大前天熬夜到1点左右 几乎每天都是 12点左右 但是会有午休 昨天没有 emm 昨天比较亢奋 有点头晕想吐 比较害怕自己猝死 所以我会猝死吗【提问】
你还年轻,身体抗压能力比较强的,不会的,这几天多休息,别睡太晚了。【回答】
嗯嗯嗯嗯 我自认为 我体育挺好的 但是前天暗推太迟了 比较怕猝死[大哭]【提问】
没事,年轻人偶尔熬一下就还好,【回答】
多休息【回答】
好的 有什么方法能快速恢复身体伤害吗 或者说饮食方面如何避免猝死【提问】
睡眠是最好的快速恢复身体的办法,多吃点蛋白质蔬菜,增强体质【回答】
好的好的谢谢啦 11点睡可以吗【提问】
可以的。最好12点以前睡。【回答】
好的谢谢啊【提问】
不用谢【回答】

5. 你知道什么是猝死吗


你知道什么是猝死吗

6. 猝死的介绍

猝死(Sudden death,SD)是人类的最严重的疾病。不同的文献关于猝死的定义不尽相同,作者认为比较科学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猝死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从发病到死亡多长时间才能认定为猝死呢?具体的量化时间目前尚无公认的统一标准,分别有人认为其从发病至死亡的时间在1小时、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之内,有人认为也包括48小时之内的死亡者[1]。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的时间是6小时之内,但这仅是一家之言。目前公认的是发病1小时内死亡者多为心源性猝死。

7. 什么是猝死

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②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特点: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死得不明不白


指平时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更准确的解释则是:器官不堪负荷而身亡的,都称之为猝死。但这也器官坏死不一样,坏死一般是伤病造成的,而猝死则是由于使用强度过强造成的,就像电脑一次性使用过度会死机一样。


  临床表现主要是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可依次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①心音消失;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若伴抽搐,称之为阿斯综合征,发作可自限,数秒或1~2分钟可恢复,持续时间长可致死;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⑤昏迷;⑥瞳孔散大。判断心跳骤停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心源性猝死病人的心电图表现有3种类型:室颤、窦性静止及心脏电机械分离。

什么是猝死

8. 猝死是什么

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②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特点: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死得不明不白


指平时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更准确的解释则是:器官不堪负荷而身亡的,都称之为猝死。但这也器官坏死不一样,坏死一般是伤病造成的,而猝死则是由于使用强度过强造成的,就像电脑一次性使用过度会死机一样。


  临床表现主要是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可依次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①心音消失;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若伴抽搐,称之为阿斯综合征,发作可自限,数秒或1~2分钟可恢复,持续时间长可致死;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⑤昏迷;⑥瞳孔散大。判断心跳骤停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心源性猝死病人的心电图表现有3种类型:室颤、窦性静止及心脏电机械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