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2024-05-16 15:54

1. 怎样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这是一片壮怀激烈、神奇光荣的红土地。因为浸染了革命先烈太多太多的鲜血,赣南苏区这块土地分外鲜红。故土新颜,挥不去人们心中浓浓的苏区情结。
   这是一片不甘落后、渴望振兴的红土地。促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承载着赣南人民数十年、几代人的追求与梦想。由于战争创伤、历史、自然等原因,赣南苏区后发展、欠发达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至今仍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是一份历史的情结,亦是一份时代的责任。80年后的今天,如何帮扶老区振兴发展,如何带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走向幸福生活,已成为党中央高度关心的问题。2012年4月10日,由国家42个部委逾百人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前往赣州,集中“把脉”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从光荣历史走来,向幸福未来走去。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怎样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2. 什么是赣南苏区精神

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   大革命失败后,进入民主革命阶段最长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如火如荼,遍及全国12个省、约150个县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一个又一个革命根据地,即苏区。至上个世纪30年代前期,影响甚大的苏区达13个,其鼎盛时期的面积共约40余万平方公里、辖人口3000万,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苏区精神,就是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它是各个苏区的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是表现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的文脉来说,它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的直接源泉。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许多人对“精神”内涵的概括都首先强调理想信念,因为它是产生巨大精神力量的源泉。毛泽东在开辟中央苏区时讲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对理想信念的形象表述。那时,国内革命形势处于低潮,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上井冈山后整整一年,还没建立起巩固根据地,部队中产生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展示了自己环视世界形势和中国政局而对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深刻认识。革命形势的发展正如他指出的,经过一次次的反“围剿”,中央苏区建立起来,其他苏区在发展壮大。这以后,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的发展出现了曲折、甚至严重挫折,但是,广大红军将士和苏区革命人民,抱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相信中国革命必然胜利,因而在革命的征途上无论有多么巨大的牺牲,都前仆后继,义无反顾。   第二,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党内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十分盛行。在红军中,集中表现为对“本本”和上级机关的迷信。为了同这种倾向作斗争,毛泽东深入苏区农村作了大量调查研究,为制定正确政策提供依据。《反对本本主义》尖锐地批评“本本主义”是“保守的思想路线”,“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在他的倡导下,各级党政干部十分注重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不断开创新局面。对于军事斗争,毛泽东更是强调深入调查研究,哪里的敌人力量薄弱就向哪里进军,不断进行大穿插、大迂回,因而在以弱对强的不利形势下取得反“围剿”的胜利。中央苏区的开辟和发展,是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硕果。   第三,民主建政,“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开拓进取,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精神状态。毛泽东在开辟和发展中央苏区时提出,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他要求:对群众的各种问题都应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和他们是呼吸相通的。只有真心实意地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广大群众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这实际上阐述了执政为民的思想。为了组织革命战争和改善群众生活,毛泽东还向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提出要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要求。苏区各地形成争创一流、争当先进的政治空气,涌现一大批在各方面创造了第一等工作的先进模范,显示出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第四,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由于敌人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苏区的物资严重匮乏,广大军民的生活极其困难。所有干部,从中央政府主席到乡苏工作人员一律没有薪饷,每人每天只发不到1角钱菜金和大半斤粮食。干部下乡或开会,必须自带干粮。那首脍炙人口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山歌,是对干部优良作风的形象概括。各级干部与人民群众艰苦与共、患难相依,以做人民的公仆为无上光荣,以廉政清明来严格自律。坚持这种好的作风,苏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建起苏区的经济、财政、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人民群众的生活获得初步保障。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成为维系党和人民的“脐带”。   第五,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的彻底革命精神。苏区存在的那段时间和随后的游击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的彻底革命精神不断弘扬的过程。仅赣南,13个苏区县总人口约240万,青壮年有50万,先后参加红军的有33万余人,支前的有60多万。在牺牲的20余万人中,有名有姓的烈士为10.8万余人,占全国革命烈士总数的1/16。兴国、瑞金、于都、宁都等县的烈士都在1.6万人以上。原属湘鄂赣苏区的湖北阳新一县,就有10万人在土地革命时期献出生命。

3.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发展基础

 区位条件优越。紧邻东南沿海地区,是珠三角、厦漳泉、长三角地区的直接腹地,区内有京九、向莆铁路,合福、沪昆客专和大广、济广、厦蓉、福银、沪昆、长深、泉南高速公路等交通主干道,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 。资源禀赋良好。稀土、钨、钽铌、铅锌、铀、锂、金、铜、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列。拥有武夷山、龙虎山、龟峰、丹霞(泰宁)、福建土楼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生态地位重要。是赣江、闽江、东江、抚河、信江、九龙江、汀江、梅江等重要河流的源头地区,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其中,南岭、罗霄山是山地森林生物多样性生态区,武夷山、戴云山是中亚热带生物多样性宝库。产业特色明显。脐橙、茶叶等特色农业和稀土、钨、金、铜、锂等特色矿产品加工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电子信息、机械制造、轻工纺织、新能源、医药、钢铁、建材化工等产业初具规模。文化底蕴深厚。是苏区精神的发源地,是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客家文化、闽南文化、茶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 随着《意见》全面实施和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原中央苏区进入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速转移,为该区域振兴发展注入强劲活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潜力巨大,扩大内需战略全面实施,重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发挥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随着CEPA(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和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顺利实施,以客家文化、闽南文化为纽带的海内外交流交往更加活跃,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吸引客家宗亲、华人华侨回乡投资兴业提供了更便利条件。同时,该区域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集中表现在:发展基础薄弱,有一半的县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级、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资源型产业比重大,精深加工水平低;缺乏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中心城市,县域和小城镇发展滞后,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民生问题较为突出,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体制机制不活,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投资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必须牢牢抓住机遇,奋力攻坚克难,努力加快振兴发展。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发展基础

4.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

 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有关市、县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切实把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做好与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在政策实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会同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人民政府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工作,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涉及的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在实施中按权限和程序报批。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本规划范围包括江西省赣州市、吉安市、新余市全境,抚州市黎川县、广昌县、乐安县、宜黄县、崇仁县、南丰县、南城县、资溪县、金溪县,上饶市广丰县、铅山县、上饶县、横峰县、弋阳县,宜春市袁州区、樟树市,萍乡市安源区、莲花县、芦溪县,鹰潭市余江县、贵溪市;福建省龙岩市、三明市、南平市全境,漳州市芗城区、龙海市、南靖县、平和县、诏安县、华安县、云霄县、漳浦县,泉州市安溪县、南安市、永春县、德化县;广东省梅州市全境(含梅州市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丰顺县、大埔县、平远县、蕉岭县),河源市龙川县、和平县、连平县,潮州市饶平县,韶关市南雄市,共108个县(市、区)。

5.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推进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功能完善、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 铁路。加强对外铁路通道建设,密切与周边城市和沿海港口城市的高效连接,形成纵贯南北、连接东西的铁路网络。建设昌(南昌)吉(安)赣(州)铁路客运专线、赣(州)龙(岩)铁路扩能、南(平)三(明)龙(岩)、岳(阳)吉(安)等铁路项目,抓紧开展鹰(潭)瑞(金)梅(州)、浦(城)梅(州)、赣(州)井(冈山)、梅(州)汕(头)等铁路项目前期工作,规划研究赣(州)深(圳)铁路客运专线、赣(州)韶(关)铁路复线、吉(安)建(宁)铁路等项目。公路。推进国家高速公路拥挤路段扩容改造,加强国省道改扩建,提高重大通道通行能力。积极推进通县二级公路建设和红色旅游景区公路建设。加快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提高运输集散能力。水运。加快赣江、信江、闽江、九龙江、汀江、北江、韩江、梅江等重要航道建设,建设一批客货运码头。改善抚河通航条件。推进闽江航运整治工程。完善赣州港功能。提升潮州港、漳州港客货运水平,加快建设疏港铁路。航空。积极推进赣州黄金机场、吉安井冈山机场扩建,加快上饶、三明、漳州等新机场建设。做好武夷山、新梅州客都机场迁建,抚州、鹰潭机场新建前期工作,研究建设瑞金等通勤机场和一批通用机场。 实施城镇防洪、江河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加快推进重点水利枢纽建设,进一步完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提高赣州、龙岩、梅州等城市和县城、重点乡镇防洪能力与供水保障能力。支持赣江、抚河、汀江、九龙江、闽江、梅江上游防洪工程建设,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实施上犹江引水、引韩济饶供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强城市和县城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开工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库,“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规划内中型及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实施规划内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快章江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支持抚州廖坊节约环保型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开展中小型灌溉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加快推进“五小”水利工程。支持深山地区建设小微型农田水利设施。第四节 提升信息化水平实施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重大工程,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实现“十二五”末所有乡镇都有互联网宽带接口和学校等社会公益机构宽带网络接入,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Mbps和4Mbps。实施移动通信网络升级工程,实现3G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城乡、4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全面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推动创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示范市和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加快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业务应用平台建设。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

6.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科学确定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的发展战略定位,打造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以及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著名生态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均主要经济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体系趋于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中心城市集聚能力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